甲骨文传闻是公元1899年发现的,过去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王懿荣患疟疾而吃中药,其中一味是“龙骨”,便从宣武门菜市口达仁堂药铺抓回中药后,他发现上面刻有古字,王氏就又到药铺用高价把有字的“龙骨”都买了回来,并认出是商朝的甲骨文字。其实,罗振玉于公元1911年遣第罗振常赴安阳搜购调查时,罗振常在《诓洛访古游记》中就曾记载,清光绪初年,小屯村农民已发现甲骨,并知道上面刻有文字。由此可见,甲骨文的发现并不能定准一定是某年某月。应该说于1899年之前安阳小屯村的农民早已发现,并已转售于京津一带,直到1899年王懿荣认定为殷墟故物而出高价收购,才渐渐为世所重。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甲骨文单字总数约五千左右,而其中被大家公认的可识字仅1000多个。它是我国截止目前,发现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文字,就字形而论,甲骨文已成体系,并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
从文字的形成说,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不仅表现于字数之多,也表现在字形之复杂。甲骨文字中已不只是象形文字。古人所总结出来的“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已都能找到实例。
随着字体的演变,今天的汉字已没有多少个与甲骨文完全相像,不过若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倒还存在着浓郁的渊源关系,如:
也有相当数量的甲骨文字与今天的楷书完全不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