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正名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东汉时已经有了楷书的萌芽,相传有刘德升的楷书,但没见作品传世。不过我们从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已能看到一些字有了楷书的体势,《熹平石经》的方正结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上开启了楷书的先河,刘德升的学生钟繇被后世认为是楷书之祖,今能见到他的《宣誓表》等作品。经三国到东晋,楷书趋于完备;再由南北朝至唐,达到了极盛时期。

“楷”是法式、模范或标准的意思。楷书作为一种字体的专名,最早是在晋代。那时把隶书叫做楷书,因为汉隶还是当时的标准字体。大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将楷书称作“隶书”或“今隶”。如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王羲之“特善草、隶”。称王献之“善隶、藁”。这里的隶即是真书(楷书)。当楷书被成为“今隶”时,隶书被成为“古隶”。这也明显说明楷由隶而来,且二者近似。自唐朝以后,正书(真书)占据了汉字统治地位,成为标准字体,作为字体专名,采固定为现在的概念。

楷书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成为浩然大观。其艺术风格也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这里我们把楷书粗略的分为三个系统。

唐楷。唐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楷书成就最为显著,名家并起,佳作如云。唐楷多取法魏晋,且保存了隋代的丰姿,又有新的创造。笔画起顿分明,更讲究字体的结构,形体方正,应规入矩。既有统一的标准,又有个性的发挥,各自成家,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魏碑。北朝时代,特别是北魏的书法成就最高。一般都具有汉隶的笔法,其笔画沉稳,结体严谨,且门户万千各尽其妙。北魏书法以石刻、墓志为主流,统称“魏碑”或“北碑”。

小楷。楷书有大楷、小楷之分。字大径寸,榜(匾)书、摩崖,字径逾尺盈丈,可通谓大楷。直至半寸以下者可成为小楷,甚至可小到蝇头之微。从实际运用来看,倒是小楷价值为大,作为书家来说,如果短于小楷,终不能谓之完人方家。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钟绍京、元赵孟頫、明文征明等都是写小楷的高手。

孔可立先生版权所有,©2007-2008
Copyright 2008 www.kongkeli.cn(知勚斋艺术馆)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8104842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549号